神经系统检查,通过观察宝宝皮肤、五官、脊柱、肢体等有无出现异常症状,来判断神经系统的健康情况。
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且婴幼儿情绪不稳,有时难以配合,因此检查的时候也应灵活应对。
1、意识和精神状态:根据患儿对外界的反应状况来判断其是否有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轻重程度可分为嗜睡、意识模糊和昏迷等。精神状态要注意有无烦躁不安、激惹、谵妄、迟钝、抑郁、幻觉及定向障碍等。
2、皮肤:许多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常合并有皮肤异常,如脑面血管瘤病,在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可见红色血管瘤;结节性硬化症可见到面部血管,躯干或四肢皮肤的色素脱失斑等等。
3、头颅:首先要观察头颅的外形及大小。新生儿出生时头围约34cm,生后前半年内每月约增加l.5cm,后半年每月约增加0.5cm,1岁时头围约46cm,2岁时48cm,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还要注意头皮静脉是否怒张,头部有无肿物及瘢痕。头颅触诊要注意前囟门的大小和紧张度、颅缝的状况等。
囟门过小或早闭见于小头畸形;囟门迟闭或过大见于佝偻病、脑积水等;前囟饱满或隆起提示颅内压增高,前囟凹陷见于脱水等。
4、五官: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可合并五官的发育畸形,如小眼球、白内障见于先天性风疹或弓形体感染,眼距宽可见于21一三体综合征、克汀病,耳大可见于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舌大而厚见于克汀病、粘多糖病等。
5、脊柱:应注意有无畸形、异常弯曲、强直,有无叩击痛,有无脊柱裂、脊膜膨出、皮毛窦等。
一、脑脊液检查。
对怀疑有神经系统病症的婴幼儿,可抽取脑脊液进行化验检查。穿刺后测得的脑脊液压力,儿童为0.39~0.98kpa(40~100mm水柱),新生儿为0.098~0.14kpa(10~14mm水柱)。
二、脑电图和主要神经电生理检查。
1、脑电图(eeg):是对大脑皮层神经元电生理功能的检查。包括:
(1)常规eeg:有无棘波、尖波、棘—慢复合波等癫痫样波,以及它们在不同脑区的分布,是正确诊断癫痫、分型与合理选药的主要实验室依据;清醒和睡眠记录的背景脑电活动是否正常。
(2)动态eeg(aeeg):连续进行24小时、甚至数日的eeg记录。
(3)录像eeg(veeg)。
2、诱发电位:分别经听觉、视觉和躯体感觉通路,刺激中枢神经诱发相应传导通路的反应电位。包括:
(1)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以耳机声刺激诱发。因不受镇静剂、睡眠和意识障碍等因素影响,可用于包括新生儿在内任何不合作儿童的听力筛测,以及昏迷患儿脑干功能评价。
(2)视觉诱发电位(vep):以图像视觉刺激(pattemed stimuli)诱发,称pvep,可分别检出单眼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交叉后和枕叶视皮层间视通路各段的损害。婴幼儿不能专心注视图像,可改闪光刺激诱发,称fvep,但特异性较差。
(3)体感诱发电位(sep):以脉冲电流刺激肢体混合神经,沿体表记录感觉传入通路反应电位。脊神经根、脊髓和脑内病变者可出现异常。
3、周围神经传导功能:习称神经传导速度(ncv)。帮助弄清被测周围神经有无损害、损害性质(髓鞘或轴索损害)和严重程度。据认为,当病变神经中有10%以上原纤维保持正常时,测试结果可能正常。
4、肌电图(emg):帮助弄清被测肌肉有无损害和损害性质(神经源性或肌源性)。
三、神经影像学检查
1、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
2、磁共振成像(mri)。
3、磁共振血管显影(mra)、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用于脑血管疾病诊断。
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年龄的正常标准各不相同,检查方法也有其特点。
1、检查小儿时要尽量取得患儿的合作,有些检查过程可先在检查者自己身上做一下示范,例如查腱反射时,检查者可用叩诊锤先敲敲自己前臂,降低宝宝的恐惧感。
2、有时为了避免宝宝厌烦或过于疲劳,可分次检查。
3、婴幼儿的神经系统检查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当宝宝入睡时松弛,原始反射减弱或消失,吃奶前、饥饿时常表现不安、多动,吃奶后又常常入睡,所以检查最好是在进食前1小时左右进行。
4、室内光线要充足、柔和,但不要使光线直接照射到宝宝面部,保持环境安静,检查时从对婴幼儿打扰最小的检查开始,不必按顺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