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疾病。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但传染的几率不大。宝宝出生后,要及时注射乙肝疫苗。
乙型病毒性,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我国目前乙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和肝区疼痛等症状;肝大、质地为中等硬度,有轻压痛;病情严重者可伴随有慢性面容(面色黝黑晦暗)、蜘蛛痣、肝掌(手掌大、小鱼际明显充血)、脾大、肝功能可异常或持续异常。
发现以下症状要警惕乙肝
1、看大小便:孩子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形,颜色变浅,变得像白陶土一样;或者小便呈深黄色,看上去像浓茶水一样,有时尿液沾在衣服上,会留有黄色的痕迹等,这些都是黄疸型的早期症状。
2、看上是否疼痛:孩子患有肝炎,肝脏发生肿大时,会表现出右上腹有隐痛或连续性胀痛感,疼痛感在夜间尤为严重。个别肝炎患儿会表现为脾脏肿大,并伴有脾区疼痛,常用手自觉不自觉地按抚上腹部。发现孩子有捂肚子的动作,细心的妈妈就要详细问问孩子“哪里疼”,还要亲自动手摸摸,确定疼痛的部位。
3、看面色:主要是观察孩子的面部是否发黄,特别是巩膜和结膜(白眼球)是否发黄,接着就要看是否有周身皮肤发黄等,一旦发现黄疸体征,就应及时带孩子去做相关的检查。
4、看食欲:观察孩子的食欲是否正常。需要和过去进行比较,看他最近吃饭香不香,饭量是否下降了,如果一见到肉或闻到油腻味就呕吐,那就要特别当心了。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会传染的,不过传染的几率不大。乙毒携带者的传染方式与乙肝传播方式相同,主要都是通过血液、母婴父婴、破损的皮肤黏膜、医源性传播、性接触等途径传染,日常工作生活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几率极小,基本等同于健康人,所以只要平时注意些,一般是不会被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指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就是指乙肝抗原、抗体检测阳性(表面抗体单项阳性除外),但无症状和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正常,经半年观察无变化者。
1、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主要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
2、医源性传染: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被乙型病毒(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3、输血传播: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4、破损的皮肤黏膜: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
5、性传播:乙肝患者可以通过性传染,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6、父婴传播:乙肝的父婴传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孩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过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感染方式,我们称之为水平传播。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注意。
在临床上,70%以上乙肝患者通过治疗能达到治愈标准,使病情得到改善或使病情进展的速度减慢,但乙肝被彻底治愈的几率比较小。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的治疗目的不是各种病毒标志物阴转,而是阻止向慢性化及纤维化发展。目前还没有一种"神药"消灭乙毒传播,也没有规定将乙肝病毒标记转阴作为疗效标准。像病毒肝炎,特别是慢性肝炎的治疗药物虽然很多,但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根治乙肝病毒。
更多科学育儿知识
立即扫码关注精英育儿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