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终于收官啦!在这部剧里,不少观众都特别羡慕李爸和女儿尖尖的互动。
楼板隔音差,楼上邻居总吵架。
有一回,尖尖被楼上摔东西吓了一跳,忍不住皱眉:“怎么天天吵架”。
爸爸幽默回应:“他哪天会不会把这楼板砸漏了呢,掉咱们家来了。”
父女俩相对而笑,一个小小的玩笑,轻而易举的驱散了尖尖的恐惧。
有爸爸在,就有安心。
前一秒在和尖尖说话,后一秒电话响了,李爸没有急着过去,而是认真的和尖尖说完话,才去接电话。
尖尖妈妈去世了,李爸告诉她,妈妈是去海上当仙女了,很多年后他们会团聚。
尖尖问什么时候,李爸想了想:“等小尖尖变成罗锅老奶奶的时候”,尖尖听后大开脑洞,父女俩玩起了老奶奶卖豆花的游戏,一扫之前的沉闷。
李爸总能及时看到尖尖的情绪,认真的回应。
这份用心,给与尖尖勇气和力量,心里有爱的孩子,也能把这份温暖和快乐,传递给身边的人。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我们总觉得给孩子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孩子,却不知道,心与心的交流,对一个孩子有多重要。
孩子需要和父母的情感互动,爱会流动的家里,温暖是孩子一生的底色。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没有互动的父母,只会养出“空心”的孩子
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爱的,但他们总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把孩子推远。
短片《心狠的爸爸》中,儿子一直觉得爸爸讨厌他。
他四岁时候一个人进学校,看着其他孩子都有爸爸妈妈牵着,忍不住回头张望,却发现父亲根本没给他一点关注;
他和妈妈一起搭城堡,弹吉他,爸爸永远都是坐在一旁看报纸,不闻不问,仿佛他不存在;
他兴高采烈的告诉妈妈自己设计的衣服卖出去了,爸爸却泼来冷水:“先多卖点再来说吧”。
爸爸真的讨厌他吗?
并不是,爸爸很爱很爱他。
他会在儿子搭城堡睡着之后温柔的抱他回房,买下儿子设计的衣服给他捧场,他用相机偷偷记录下儿子每一个瞬间……
他希望儿子学会坚强,所以总是冷漠以对。
片尾儿子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泪流满面。
这泪水,感动于父亲的默默付出,可有没有一些,是这么多年一直以为不被父亲所爱的委屈?
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爱的箱子,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互动,箱子就是空的,十几年“不被爱”的空白,空荡的内心又该如何填补?
有人说: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陪伴孩子,不是说坐在那里,当一个人形玩偶。
在孩子看来,父母看见他的情绪,回应他的言行,他才能感受到家庭的爱。
著名的“静止脸实验”研究也在警示我们:在母亲对孩子毫无反应的那段时间里,孩子的心跳加速,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持续下去,孩子大脑关键部位的细胞可能死亡。
对孩子来说,被父母无视的感觉,就像被抛弃,恐怖无比。
我们常说父母不要缺席孩子的童年,不缺席的不仅是生活,还有心灵的成长。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就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剩下的唯有深深的挫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
错位的互动,伤孩子更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也不是某一天突然对父母立起了高墙,这份隔阂,来自日积月累的失望。
前两天在幼儿园门口看到一个小姑娘,拿着手工折纸做的帽子,兴冲冲扑向妈妈:“妈妈,快看,好不好看。”
那帽子折的特别整齐,有棱有角,还画满了图案,看着格外有趣。
可她妈妈却皱了眉头,埋怨道:“这裙子怎么回事,这还能洗掉吗?说不让你穿非得穿……”
小女孩看看裙子上彩笔留下的印记,默默放下了手里的帽子,耷拉着脑袋跟妈妈走了。
孩子想让妈妈看新做的帽子,妈妈却只看到弄脏的裙子,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称之为“无关反应式”互动。
妈妈看似给了回应,却忽略了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
“若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就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产生‘存在性焦虑’,这样的孩子中,有一部分人会发展成令心理医生都觉得棘手的边缘性人格。”
对孩子来说,强大的生命力永远来自父母的认同,认同需要被看见,被看见的前提是有回应,回应需要互动来体现。
孩子想要的,是爱的互动,但父母总是看不到孩子的情绪,甚至打压他们的真实感受。
于是,他们要么用反叛、攻击的方式,试图吸引父母的注意。
要么否定自己的感受,压抑情绪,顺从取悦父母,期盼以此获得重视。
无论哪种情绪,都是在向父母呼救。
爱孩子,就不要把『错位互动』这把无形的刀,亲手插进孩子心里。
这刀虽不见血,却痛的真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3
每一次有效互动,都是爱的传递
英国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提出“依恋理论”,他认为:
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从幼儿时期就需要体验到与父母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获得满意和享受。
每一次你认真的回应,对孩子来说都是“我值得被爱”的证明。
1、不要指责和催促
女儿很晚了还不肯睡觉,快递小哥隔着屏幕,耐心的哄着女儿:“爸爸给你跳个舞,然后你赶紧睡觉,好不好。”
说着真的在街上跳起了舞,对着屏幕给了女儿几个晚安吻。
可屏幕背后,还有一车的快递没有送到。
夜很深了,不知道还要送多久,可在女儿哭闹的时候,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而是认真的给她安慰。
别让“忙”成为借口,身体也许没到场,但你的每一份用心,孩子都能感受到。
父母及时的回应,让孩子感到被重视,被在乎,这是他们尊重感和自信心的来源。
2、抓住生活中的小乐趣
我哥是个特别有趣的人。
儿子在他书上画画,他就趁着儿子睡觉在他脸上画花猫;
儿子不想洗袜子跟他求助,他带着孩子偷偷把脏袜子藏进洗衣篓;
儿子偷偷吓他,他将计就计反吓儿子一跳。
有一回,小侄子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他特意买了一束花,还做了一个小王冠,在侄子回家之后,隆重的给他“授予荣誉”。
侄子既害羞又自豪,脸红红的还要挺直胸膛。
家也是一个需要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地方。
孩子能在父母的回应中感知到爱,他们和父母互动,父母看见了,就是对他们安全感最好的建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不要忽视孩子提出的“小”问题
在《家庭中的52个正面管教工具》书中,作者女儿看完《哈利波特》害怕的不敢睡觉。
妈妈没有批评她胡乱看书,强迫她赶紧睡觉,而是和她一起重温《哈利波特》,找到了她害怕掉进去的四维空间。
然后用大箱子搭了一个“四维空间”,在里面放上小玩具,邀请她进去看看。
女儿在大箱子中间钻来钻去,渐渐忘记了恐惧,还喜欢上了这个游戏。
很多事情,在大人眼里很小,在孩子眼里却很大。
你也许很难站在孩子的角度,但起码要在他需要的时候,和他站在一起。
看见孩子的忐忑和恐惧,认真对待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父母在一起的这段时光,会成为他们一生温暖的回忆。
04
孩子最大的渴望就是被看见
父母和孩子的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互动,被看见,有回应。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当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见的时候,它就会变成好的,比如热情和爱;当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见,就变成黑色的,比如愤怒、攻击,是破坏性的。
孩子最大的渴望就是被看见。
看见即接纳,看见即重视,看见即认同。
让他们相信自己,认可自己,在爱的滋润下,生长出强大的内心力量,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给孩子一份爸爸妈妈永远在的底气,让他们用满载的爱和期待,去迎接未来。
3-6岁护理
2020-09-01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