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快一点!”估计很多父母都对孩子说过这句话吧?
尤其是刚进入学校的幼龄小朋友,父母从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就在不停的催促孩子快一点。
起床洗漱,穿衣吃饭,你越催他越慢。
每个动作就像是被按了0.5倍速慢动作播放键,父母看得是咬牙切齿,可娃娃呢,云淡风轻。
孩子上学迟到,自己跟着上班迟到。一个人的磨蹭,害得一家人受累。
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高效率,父母不得不催。
但是忽略了孩子磨蹭的原因,一味的催促也让孩子心生反感。
没有对症下药的教育,往往适得其反。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1
孩子的慢成长,你了解吗?
首先父母有没有想过,你眼中的慢,或许已经是孩子能力范围中的最快了呢?所谓的磨蹭,可能是孩子对一件事的专注与探索呢?
有很多研究表明,同龄儿童发育期间,生理原因也会造成行动效率的差异。在人的大脑功能分区中,与计划、控制、注意力和执行有关的脑区,是大脑前额叶皮层功能区。
如果这一功能区受损或者不活跃,孩子的运动协调能力就会稍显逊色。
这只是孩子的“慢成长”而已。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7岁之前,会经历动作发展期,同时因为缺乏一些生活技能,所以导致做事比较慢。
前不久,就有一则“幼儿园吃饭慢要去厕所吃”的新闻上了热搜,引起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家长小李因为女儿嗓子疼,先前以为是感冒,但治疗之后却迟迟不见好转。去了县医院之后,医生称可能是孩子吃饭太快,嗓子属于烫伤。
询问女儿后才知,在学校吃饭慢的同学都会被叫到厕所去吃,自己被叫过几次之后,每次吃饭都会迅速吃完,即使烫到嗓子疼也不想去厕所吃。
随后小李从其他家长那得知,有些孩子一天三顿都会去厕所吃!有心理专家称,这种行为可能让幼儿以后对吃饭和如厕两件事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
其实也有很多父母会在发现光催没用时采取惩罚式行动,轻视了惩罚不当带来的副作用。
慢慢地感受与探索,是孩子成长节奏,父母又何必焦虑不安呢?不要总是用成人的效率来要求孩子,这是很难达到的。
父母不如调整一下自己焦虑的心态,就像作家龙应台在 《孩子,你慢慢来》中写的那样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的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它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学着慢慢来,孩子给你的惊喜也许就藏在下一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2
改善孩子的拖延症,得先放手
孩子的拖延习惯,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父母的过度纵容和爱护。
乌克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过——
“如果成年人百依百顺的满足孩子的一切愿望,孩子就会长成一个随心所欲的人,一个充满刁钻古怪念头的角色,一个骑在亲人头上的小霸王。”
父母坚持不懈的纵容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依赖感,从心底里认为很多事情就是父母该为自己做的,当没有了父母的代劳时,就会能拖就拖,不想去做。
在综艺节目《有话非要说》中,就有个妈妈吐槽:因为丈夫的无限溺爱,孩子的拖延成为两人不断吵架的导火索。家里有一对双胞胎女儿,从一出生到现在上小学,父亲一手包办了她们的所有事情。
所有的基本生活工作,甚至是洗澡,7年时间爸爸从来都是亲力亲为。当主持人问爸爸是以什么样的心态这样做时,爸爸回答想要在孩子长大之前,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妈妈在节目中哭诉,和同龄人相比,女儿们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性格缺陷和能力缺失。
有次在妈妈的强烈指责下,爸爸终于放手让孩子自己洗澡。但是只会依赖父亲的女儿们动作拖拖拉拉,洗了两个小时也没洗完。父亲开始发怒,大吼:“我舍不得打你们,我打我自己!”,最终把怒气发泄在了自己身上,女儿也被吓得大哭。
这对双胞胎女孩就属于典型的被动型拖延症:习惯了被帮助,依赖就成为了本能。
不难想象,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行动能力一定很差,一定需要别人的催促才能做事,被捧惯了的孩子,也无法心平气和的接受他人的指责。
这样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谁会喜欢呢?
父母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可以很好的锻炼到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小到穿衣解扣,收拾玩具,整理书包等等,这些父母眼里一笔带过的小事,对孩子的习惯培养有着很大的帮助。
改变这类孩子的拖延,第一步是父母的放手。
父母意识不到自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孩子就无法摆脱依赖的习惯。
别再用你的不忍心毁了孩子,爱孩子就得让他强大,而不是耽误。
03
教孩子如何快,比催促更重要
“ 家有拖沓童,必有催促娘”,有拖延习惯的孩子,身后一定有个急性子的爸妈。
父母为什么会看不惯孩子的慢动作?因为时间的推迟会打乱大人的节奏。
为了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回归正轨,父母选择“一催到底”,也会导致孩子的生活节奏更加混乱。
对于这种没有时间概念的拖延,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与规划。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他就不会觉得原本一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却用了两个小时是一种时间浪费,会对他带某种损失;
如果孩子做事没条理缺乏计划性,不知道如何把握事情的重点,那么效率自然低下。
当孩子自己意识到了时间的重要,他会开始自主分配属于自己的时间。
教孩子如何快,比一味的催促更重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要和孩子达成一种时间共识,比如:
“检查好书包,5分钟后出门”
“9点之前完成作业,10点之前睡觉”等等
先让孩子产生时间意识,之后在此基础上再产生规划意识。
比如“如果你洗漱和吃饭时快一点,早上可以多睡半小时哦”,
“作用早点完成的话,你可以有一个小时去看动画欸”
这些话,会让孩子知道合理利用时间的好处,为了取得自己的利益,孩子自然会摆脱拖延的习惯。
04
父母以身作则更重要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儿童的举止大多是模仿得来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是染于蓝则蓝,染于黄则黄的。”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也是热情的观察者,他们能够将经常看到的,听到的自然运用到自己身上。
父母总是会特意教导孩子是与非,但是忘了他们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
往往大人从不在意的小事,却不知什么时候被孩子铭记在心。
尤其是3—4岁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最强。老人都说:“三岁定八十”,这个时期的模仿对未来的行为习惯有着直接的相关联系。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学习范本。
父母斥责孩子做事拖拖沓沓之前,还是先反思下自己是否也是一名拖延症患者。看不惯孩子的慢动作,却对自己的拖延视而不见,孩子会觉得你是在故意找茬。
比如当你因为孩子穿衣服慢而对孩子发脾气时,孩子心里是这样想的:“为什么妈妈自己可以穿衣服换来换去穿好久,我穿的慢一点的时候就要被妈妈骂呢?”
既然你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是不好的,就请以身作则。
否则,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要求孩子必须做到?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种情况下父母不如主动向孩子坦诚自己的拖延,互相讨论因为拖延带给各自的麻烦。
“今天早上妈妈吃饭时一直玩手机忘了时间,上班迟到了,被领导批评了啊”
“宝宝,你昨天是不是也是吃饭的时候看动画片,吃完饭去上学迟到了?”
“宝宝,那我们互相监督,以后都快快吃饭,不要再迟到了,好吗?”
这样的沟通方式既让孩子明确的了解拖延的坏处,又让他建立了愿意主动改正的心态,比大吼大叫的催有用多了。
每个磨蹭的孩子,或许背后都会有许多原因。但别急于用大人的节奏去掌控孩子的脚步。
而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便是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来陪他长大。
给予孩子一点空间,一点时间,再适当引领,相信他定会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出一条阳光明媚的人生道路。
前往快乐妈咪app阅读全文,体验更佳
绑定手机
绑定手机号用来登录和找回密码:
请输入正确的手机号码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须为8-16个字符的字母数字组合
两次输入的密码不一致
绑定成功
现在您可以畅游太平洋网络旗下的所有网站
3s后窗口自动消失...